第九十五章 金鲫-《乱世栋梁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李笠讲解了一番,最后,对为何专门养这种黄色的鲫鱼给出解释:“专门养黄色的鲫鱼,许多年后,它们就会形成新的观赏鱼品种。”

    “一般的鲫鱼,背上黑不溜秋的,在鱼池里游动,看不清楚,可黄色的鱼却不一样,看上去很漂亮,如同水中移动的风景。”

    “江河湖泊里的鲫鱼,偶尔会出现颜色特异的个体,那么,我们把它们定向饲养,筛选后代,一代代选下来,其个体就会稳定的呈现黄色。”

    李笠给妻妾以及子女讲解从“金鲫”到“金鱼”的演化道路。

    当然,这是那一世他听金鱼爱好者说的知识:

    金鱼,是后世很常见的观赏鱼,但最初,并不是自然界里自然存在的鱼类。

    最初,野外发现黄色鲫鱼(或称金鲫),然后,慢慢经历家化、人工选种和人工育种。

    这样的人工饲养、筛选,使得黄色鲫鱼的形态和颜色起了剧变,才有了后世那种类繁多的金鱼品种。

    那么,为何家养金鱼的形态会起变化呢?

    这是因为池养、缸养、盆养的饲养环境变化,导致金鱼的形态发生变化:

    狭窄、局促的活动空间,使得金鱼没必要长得狭长,运动量也变得很少。

    于是一代代筛选下去,身体短而、鱼鳍和鱼尾“柔化”的金鱼就出现了。

    李笠不能明说金鱼演化的各个历史时期,大致如下:

    金鲫的出现并引起关注,大概是在晋朝,金鲫的家化,大概是在南宋。

    这时,金鲫的饲养逐渐普及,颜色也开始丰富。

    到了明代,金鲫的饲养从池养过渡到了盆养,这一转变,使得金鱼的体形发生巨变。

    到了明清之际,“金鱼”一词,取代了金鲫,各种奇形怪状的金鱼品种纷纷出现。

    所以,当渔民在彭蠡湖里意外捞起淡黄色的鲫鱼后,李笠便萌生了“繁殖金鱼”这个念头。

    但是,这个过程很漫长,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完成的。

    却不妨碍他完成第一步:普及金鲫的人工饲养。

    于是,李笠重金收集颜色变异的鲫鱼,进行专门的人工饲养,慢慢让这些颜色异常的鲫鱼,其黄色稳定传给后代。

    即获得“金鲫”这一品种,作为第一代观赏鱼,通过池养扩大数量。

    这一步,李笠现在已经做到了。

    然后,等金鲫的数量多起来后,作为“商品化”的观赏鱼对外出售,吸引更多的人来养金鲫。

    民间对金鲫的饲养规模上来后,出现颜色特异个体的几率会大增,加快金鲫颜色的演化过程。

    再摸索缸养技术,然后过渡到盆养,迫使身体正常的金鲫,向短胖体形演化,鱼鳍和鱼尾也出现“异化”。

    于是,许多年之后,江河湖泊里不可能出现的金鱼,就这么被人为饲养出来。

    李笠简要的解释,儿女们听懂了,兴趣大增,也要养金鲫。

    小朋友养宠物,都是三分钟热度,得大人来善后,后世是这般,现在当然也不例外。

    不过李笠没说破,同意让儿女们养金鲫,他设了不少“金鲫饲养基地”,所以现在金鲫的数量很多,耗得起。

    而且,这是他给自己找的“养老项目”:组织人力物力养金鲫、加速金鲫向金鱼演化的过程,总好过炼丹求长生不是?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