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八十五章 雅言正音-《乱世栋梁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文林馆,一场学术研讨会,演变为大规模“舌战”,使得本来优雅的文学场所,瞬间变成大型地域歧视现场。

    身处其中的李笠,听着各地学者、大儒、经学名家之间的“舌战”,感受南北地域矛盾的总爆发,无奈至极。

    想说些什么,却不知从何说起,一如学渣坐在高端学术研讨会时懵懵懂懂的状态那样,默默坐着。

    眼睁睁看着南北两个阵营的文人集团“激战”,却使不上劲。

    双方“交战”的原因,是关于雅言正音。

    那么什么是“雅言”?

    雅言,即官话,可以理解为后世的普通话。

    普通话的历史不算不长,而这个时代的“雅言”,却源自商周。

    那要从很久很久以前说起:周天子的时代,官话是什么呢?

    一般认为就是《诗经》的语言,即洛阳雅言,因为东周的国都便是洛阳。

    所以雅言标准音(正音)的基础,应当就是在洛阳一带。

    这里,是以洛阳为核心的中原地区,于是,雅言又称河洛语、河洛话,即洛阳话。

    春秋时期,孔子讲学,门下三千弟子来自四面八方,口音各有不同,那么,孔子讲学时,必须说“通用语”。

    据传,孔子是用洛阳雅言来讲学,《论语·述而第七》中有云:“子所雅言,《诗》、《书》、执礼,皆雅言也。”

    到了两汉时期,延续传统,以洛语为国语,称“正音”、“雅言”,也称“通语”。

    魏晋时期,继续以洛阳雅言为国语。

    到了永嘉之乱后,洛阳沦陷,琅琊王司马睿在江南建康建立朝廷。

    大量士族南下,寓居江南,他们口中所说的洛阳雅言,难免受当地吴语影响,形成了“建康雅言”。

    与此同时,洛阳在战乱中失去了国都的地位,沦为各方势力争夺的要地。

    没有南下的士族,纷纷返回家乡避难,上百年过去,他们口中的洛阳雅言,不可避免地掺杂了本地方言。

    所以,魏晋时纯正的洛阳雅言,在南北士族、官员的口中,部分发音已经有了变化。

    虽然有“切韵”这种注音法,来保证每个字的读音,切合“洛阳雅言”的“正音”(标准读音)。

    但是,南北长期分裂、对峙的结果,就是连部分字的切韵,也有了分歧。

    这是训诂学(包括音韵学、文字学)的学术问题,李笠是不懂的。

    而他想要用“拼音法”来给洛阳雅言“定音”,在全国范围“推广普通话”,依靠的是训诂学权威顾野王。
    第(1/3)页